1 .脉搏增快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即称脉搏增快,生理情况下,见于情绪紧张,剧烈体力活动时;病理情况下,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发热状态、贫血、心力衰竭、休克等。
2.脉搏减慢 脉搏每分钟少于60次即称脉搏减慢(或称脉搏徐缓)。可见于颅内压增高、阻塞性黄疸、甲状腺机能减退等。也可见于体质十分健壮的人。若慢至每分钟40次甚或以下时,必须注意是否为病态如房室传导阻滞等原因所致。应尽快查明原因。
3.水冲脉(陷落脉)脉搏急促而有力,骤起骤落。医生用右手紧握病人的腕部,病人的手臂逐渐抬高过头,则更易感到急促而有力的冲击。可见于心肌收缩亢强,心输岀量增多,脉压增大使血管壁的搏动幅度增大等情况。临床上最多见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 全、动脉导管未闭、贫血等疾患。
4.交替脉 脉搏节律正常,而脉搏出现一强一弱的交替改变,乃由于心室收缩力强弱交替所致,是心肌损害的表现,可见于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5.奇脉 又称吸停脉。吸气时脉搏强度较呼气时显著减弱,甚至难以触及称为奇脉。常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时,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不太明显的奇脉可用听诊血压的方法查岀, 即原来听到的脉搏声在吸气时减弱或消失;或收缩压在吸气时较 呼气时降低1.33 kPa(10毫米汞柱)以上。奇脉的产生主要与左心 室搏岀量的变化有关。正常人,吸气时肺循环血容量虽有增加,但体循环向右心灌注的血量亦相应地增加,因此由肺循环向左心流入的血量没有明显改变,故周围脉搏的强弱无变化。在心包填塞时,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大使肺循环血容量有所增加,但因心脏舒张受限,致体循环的血液向右心室回流不能相应地增加,则肺循环血液流入左心室的量较正常时减少,左心室搏出量遂因之减少,所以脉搏变弱甚至不能触及使之出现奇脉。
6.不整脉 脉搏速率、节律、强度有不规则的变化叫不整脉常见的有:
(1)窦性不整脉 脉搏速率随呼吸而改变。吸气时,由于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则心跳加快,脉搏亦增快;呼气时,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则心跳减慢。脉率的此种吸快呼慢的现象叫窦性不整脉,多见于正常儿童及青年人。
(2)过早搏动在规则的脉搏搏动中,偶尔在一次正常搏动之后,紧接着出现一个较弱的搏动,有的甚至难以触到。此后,随之岀 现一个较长的休止期(减少一次正常的脉搏搏动),此种现象叫过早搏动。过早搏动次数可偶发亦可频发,有时可规律性出现如二联律、三联律等。其来源于何处及其临床意义如何,应根据心电图及其它临床杰料判定。
(3)心房性纤维性颤动 简称房颤。脉搏搏动的速率、节律、强 度都绝对不整,并有脉搏短紬现象,即每分钟脉搏次数少于每分钟 心跳次数。常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等。
7.脉搏消失 即脉搏不能触到。同时血压也往往测不到。见于重度休克状态。此外,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由于发炎的动脉闭塞,其动脉搏动亦消失,如发生在两侧棧动脉,称无脉症。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患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