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和直肠癌总称为大肠癌(图4-35),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 率在我国位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大肠癌处于第2或第 1位。大肠癌指大肠黏膜上皮在环境或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恶性病 变,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好发于40-60岁,以直肠癌发病率占第1位,占 56%〜70%,其次为乙状结肠癌、升结肠癌、降结肠癌和横结肠癌。近年来,结 肠癌发病率上升,有超过结肠癌的趋势。直肠癌青年人发病有升高的趋势。
图4-35结肠、直肠解剖位置
结肠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升结肠是盲肠向上 延续的部分,至肝右叶下方弯向左形成横结肠。横结肠左端到脾的下部,折向下 至左骼崎的一段叫降结肠。左骼崎平面以下的一段结肠位于腹下部和小骨盆腔内, 肠管弯曲,叫乙状结肠,在第3龈椎平面续于直肠。
直肠位于盆腔内,全长15〜16cm,从第3 椎平面贴龈尾骨前面下行,穿 盆膈终于肛门,盆膈以下的一段又叫肛管,长3〜4cm。直肠的肌膜和其他部分 一样,也是由外纵、内环两层平滑肌构成。环形肌在肛管处特别增厚,形成肛门 内括约肌。围绕肛门内括约肌的周围有横纹肌构成的肛门外括约肌,括约肌收缩 可阻止粪便的排出,如手术时损伤,可引起排便异常。
该病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因素高脂、高肉食、低纤维饮食与直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高脂 饮食不但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而且可促进肠道内某些厌氧细菌的生长,胆醇和 胆盐一经厌氧菌分解形成不饱和胆固醇,如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在肠道内部都有增 加,后两者都是致癌物质或辅癌物质,因此可导致直肠癌的发生。
2. 遗传因素 在直肠癌患者家族中,约有1/4有肿瘤的家族史,其中50%亦 为消化道肿瘤。由于正常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患癌患者体内由遗传得到一种易 感性,加上某种激发因素,使组织细胞生长迅速,就会发展成为癌,细胞遗传基 因突变,变为具有肿瘤遗传特性的恶性细胞,表现为肿瘤的家族性。
3.息肉 直肠癌的发病与息肉有密切关系。有人认为,直肠息肉是癌症的前 期病变,特别是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息肉病,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极大;乳头状腺瘤 性息肉,癌变的机会也较多。
4.慢性炎症刺激 慢性的炎症刺激,可导致直肠癌的发生。如血吸虫病、阿 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菌痢等,可通过肉芽肿,炎性和假 性息肉阶段而发生癌变。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容易癌变,且癌 变的恶性程度高,易于转移,预后较差;有关资料统计,肠癌的患者中,患结肠 炎的发病率比未患结肠炎的高8〜10倍。
此外,肿瘤的发生,还与精神因素、年龄(大多数患者在50岁以后发病)、 内分泌因素、环境应激能力、气候因素、免疫功能失常及病毒感染等有密切关系, 但尚需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结、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