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N),又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g);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单核细胞(M);淋巴细胞(L)五种。
白细胞数高于10 x 10%/L (10000/μl), 称为白细胞增多;低于4.0x 109/L (4000/μl), 称为白细胞减少。
(一)与白细胞计数有关的因素
(1)年龄:新生儿计数较高,可达(15~30) x10%/L,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 x 10%/L。初生儿外周血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可达70%。
(2) 一日之内也有变化: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内可相差一倍。另外,安静松弛时白细胞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
(3) 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剧烈运动、剧痛、极度恐惧等可使白细胞短时增高。
(4)妊娠和分娩:妊娠,特别是最后一个月白细胞可升高,分娩时可高达34x10'/L,产后2~5日恢复正常。
(二)白细胞的分类
在白细胞的各种类型中,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大部分,所以白细胞总数的增减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变形和黏附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在机体防御和抵抗病原菌侵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 中性粒细胞增多:
①感染:化脓性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阑尾炎等;某些病毒感染( 如乙型脑炎、狂犬病)、某些寄生虫感染(如急性血吸虫病、肺吸虫病);
②严重组织损伤:如大手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后等;
③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如外伤大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血型不合的输血等;
④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安眠药中毒;
⑤血液病及肿瘤:如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各种恶性0肿瘤的晚期;
⑥器官移植:术后出现排异现象。
(2)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某些感染:病毒感染是常见的原因,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等。也常见于伤寒、疟疾等。
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纤维化等。
③药物及理化因素的作用:如氯霉素、抗癌药物、抗结核药物、抗甲状腺药物、抗糖尿病药物、解热镇痛药、X线及放点射性核素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⑤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如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
2.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剥脱性皮炎、湿疹等。
②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蛔虫病、肺吸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等。
③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粒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 如严重烧伤)、休克、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等。
见于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 如严重烧伤)、休克、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等。
3.嗜碱性粒细胞:其增多可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转移癌等。减少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也可见于某些杆菌感染,如结核病、百日咳、布氏杆菌病等。
②某些血液病:如急性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③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2)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皮质激素。
5.单核细胞:
(1)单核细胞增多:
①生理性: 2周以内婴儿可达15%或更多;儿童平均为9%。
②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③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
(2)单核细胞减少临床意 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