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中老年人如何检测血压
微检网>项目百科>文章详情

中老年人如何检测血压

2021-01-05 09:40 2210阅读
微检网
微检网资深编辑
在健康体检中,发现很多高血压患者平常不注意监测血压,而是以出现头晕等症状作为是否需要测量血压的标准,这显然是错误的。血压的持久平稳控制需要长期规范地监

  在健康体检中,发现很多高血压患者平常不注意监测血压,而是以出现头晕等症状作为是否需要测量血压的标准,这显然是错误的。血压的持久平稳控制需要长期规范地监测,尤其是家庭血压监测很重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血压监测。高血压被称为威胁成年人健康的“第一杀手”,是因为它不是简单的血压升高,而是一开 始就包括全身各个部位血管的异常以及对相应内脏器官的不利影响。因此,高血压一旦诊断确立,就必须终身治疗以控制血压,并要经常监测血压。

  特别是中老年人,面临着动脉粥样硬化和身体各脏器功能减退,血压升高,而且波动幅度较大,更应注意及时监测血压。若有血压异常升高者,要及时就医诊治,规避日后出现更严重的心脑血管等并发症。那么,该怎样监测血压呢?下而介绍一些有关血压常识和监测方法。

  1.血压的形成血乐指的是推动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的压力。人体各级血管中,血压高低不等,动脉血压玉较静脉血压高。一般所称的“血压”是指动脉血乐。动脉血压主要由心室收缩和周周动脉的阻力所形成,另外与动脉管壁的弹性、循环血流量和血液的黏稠度也有关。日常生活中,血乐会有微小波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血乐也会上升。

  2.高血压的定义 我国目前执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规定,即成年人血压超过18.7/12kPa ( 140/90mmHg)为高血压,血压16/10.7kPa~18.5/11.9kPa ( 120/80~ 139/89mmlIg)为正常高值,18.7/12~21.2/13.2kPa( 140/90~ 159/99mmHg)为一 级高血压, 21.3/13.3~23.9/14.5kPa ( 160/100~ 179/109mmllg )为二级高血压,24/8.4kPa ( 180/110mmIIg)以上为三级高血压;若收缩压大于等于18.7kPa ( 140mmHg)、舒张压小于12kPa( 90mmlIg ),则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中老年人如何检测血压

  3. 标准血压测量方法 标准测血压要求:安静休息半小时,取坐位,测右上肢血压(前臂血压影响因素多,不符合标准),右上臂要求与右胸保持同等水平,肘部微曲(不要太紧张绷直),测血压时不能讲话,保持室温合适(脱衣或冷风吹过等均可升高血压)。一次测量出现血压升高,不必惊慌,休息半小时后再测量一次, 有时血压可能就正常了。

  4. 高血压的监测

  (1)血压波动:人的血压在一天中不是一 成不变的,一天中血压波动十几毫米汞柱是正常的,在活动、情绪变化时血压升降二十多毫米汞柱也是允许的。通常,一天24小时血压波动有一定的规律。 早上醒来,身体各部分苏醒,血压、心跳明显升高,且为一天中最高值,一直持续到上午11点。早晨这一段时间是心血管病发病的高峰时间,年纪较大的老年人早上醒来必须让身体“预热”一下,等苏醒到一定状态,才能出去晨练。午睡时血压下降,这一段时间是一天中 血压低值时间。午睡醒来时血压又升高,虽然不如晨起血压升得那么高,但也是一天中血压的第二次高值,一直持续到晚上睡前。晚上人睡后血压最低,是-天的低值,可持续到深夜1~2点,之后逐渐上升至早上醒来。了解一天中血压这种“两高两低”现象,就不必要为一天中血压的正常波动而惊慌失措了。

  (2)血压升高:影响血压的因素有许多,比如季节、气温、环境、情绪应激及身体状态(休息还是正在活动中)均会影响血压的测量值。

  一般来说,天气冷时血压普遍升高,心脑血管发病情况也明显增多;紧张的氛围、陌生或不自如的场所也会使人的血压升高,有时候还会高出许多;活动、讲话或情绪激动也会使血压升高;有的人有“白大褂血压”的现象,即在医院碰到穿白大褂的医生测血压时,血压就会显得比平时高很多,这些人要多测几次,尽景避免出现“白大褂血压”现象。有些人血压员低,但并没有明显不适的感觉,日常生活自如,就不能算低血压。判断是否低血压,一般以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出现头晕、眼化等为度(而坐久或蹲久站立时出现头晕、黑朦等为“直立性低血压",是与体位突然改变有关的血压下降,不在此范围)。若是用电子血压计,应经常与测量准确的血压计进行校对,避免血压计产生的误差。一般来说,白天血压保持在17.8/11.3kPa ( 135/85mmIg)以吓、夜间血压保持在16/10.7kPa ( 120/80mmHg)以下较为理想。由于血压测定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初次血压升高的“患者”不一定马上服用降压药,一般建议随后连续测量血压一周,每天上午测量一次、 下午测量一次,一周后看是否存在高血压。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假性高血压”的过度治疗。

  (3)注意清晨血压监测:清晨时段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最高。研究显示,清晨时段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时段,卒中发病率的最高时段与一天血压最高时段(清晨)相吻合。

  另外,清晨时段高血压最容易被忽视。在体检中,测量血压在正常范围内,而这时的血压已超过清晨时段的血压。有报告指出,在诊室血已控制的患者中,清晨血压未控制率超过60%;在诊室未控制的患者中,清晨血压未控制率达94.9%。必须强调家庭血压监测的时间点应为早上起床后1小时内,而非出现高血压症状时。

  对于清晨排尿与血压测量的顺序,高血压患者在清晨起床后应首先排空膀胱,因为膀胱在充盈状态下会影响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血压测量不准。只有形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才可以准确地自我评估降压效果。对于清晨血压测量应注意,在紧张状态下不测量血压,因为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家庭血乐测量应在服用降压药物之前,患者首先需静坐一段时间,排除浓茶、咖啡和膀胱充盈等干扰因素,连续测量3次,取两次接近值。

  (4)出差时如何监测血压:出差或旅行的情况下,高血压应继续监测,以防意外发生。

  首先,强调出差或旅行时要继续对高血压进行监控,特别是在调整降压治疗方案时,要规范地监测血压,尤其是清晨血压监测。为了了解血压的控制情况,防止低血压发生,规避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不要中断血压监测。当然,如果忠者的身体状态和外部生活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如发生感冒,或者从寒冷地带进人热带地区,应根据血压波动情况来调整用药,所以还是要强调进行血压监测。其次,降压方案的调整应该依据一段时间的血压监测情况综合考虑,但最好不要在出差或旅行期间调整。

  如服用短效降压药物,而且血压控制良好,是否有必要把短效降压药物调整为长效制剂? 一般而言,短效降压药物需每日服用2~3次,才可维持全天的血压控制;而长效制剂由于半衰期较长,每日服1次即可足够控制24小时血压。规范使用降压药物是非常重要,最好使用每日一次、覆盖24小时血压的长效制剂。特别是老年人,调整为每日一次的长效降压药服用更方便,以免因老年人记忆力衰退而忘记服药。长期使用长效制剂的,不建议频繁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口服短效降压药物,全天24小时血压或平时监测血压确实稳定良好者,可以继续现有的短效治疗方案;如果是在服药时的血压正常,未服药时血压升高,即血压波动较大,长效降压药物是更合适的选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