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肝硬化发病原因较多,可在肝炎的基础上发病,也可由于胆汁淤积性肝病所致;前者多有肝炎病史,后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形成、分泌和(或)胆汁排泄异常引起的肝病变所致,临床上可表现为乏力、瘙痒和黄疸。
诊断上首先要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生化、病毒血清学、B超、CT或.MRI检查,必要时可做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 ERCP )检查再确定病因。病因是治疗的根本途径,可根据病因进行一般治疗和抗病毒以及抗生素治疗,必要时针对病因进行手术治疗,包括内镜介人治疗和外科治疗,如肝移植等。
(二)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与发病原因有关,发病原因不同,症状、体征也有所不同。在慢性肝炎的基础上出现肝硬化者有肝炎病史;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多见于女性的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实验特征包括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转肽酶升高、血清IgM升高及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病理学以小叶间胆管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特征。临床症状早期有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和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会有瘙痒、脂肪吸收障碍、凝血功能异常或骨痛;肝硬化进展时,出现蜘蛛痣、肝掌,严重时有腹水、恶病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