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
微检网>项目百科>文章详情

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

2021-01-14 10:51 1720阅读
微检网
微检网资深编辑
 白细胞分类(DC)是在血液显微镜检查时,将白细胞进 行分类并分别计数的一种医学检测法。

  白细胞分类(DC)是在血液显微镜检查时,将白细胞进 行分类并分别计数的一种医学检测法。

  •参考范围

  血液中的白细胞共有五种,各有功能。中性粒细胞 百分比:50%-70% ;淋巴细胞百分比:20%〜40% ;中间细胞 或单核细胞百分比:3%〜8%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5%~5% ;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0 ~ 1%。

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

  •指标异常解读

  (1)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急性中毒等。(2)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 病毒、伤寒、某些原虫感染。某些血液病。放射线、苯、铅、汞 等的理化损伤等。(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湿疹、 支气管哮喘、过敏、寄生虫病、猩红热感染期、急性传染病恢复 期,某些血液病等。(4)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严重的组织损 伤,急性感染期如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 素后。(5)淋巴细胞增高:可见于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组织移植术后等。(6)淋巴细 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等。 (7)单核细胞增高:见于急性感染恢复期、结缔组织病、一些血 液病、酒精性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等。(8)嗜碱性粒细胞增高: 见于过敏、溃疡性结肠炎、尊麻疹、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甲 状腺功能减退症、结核病、雌激素治疗等。(9)单核细胞和嗜碱 性粒细胞减少均无临床意义,某些药物可对各类细胞数量产生 影响。

  •指标异常防治对策

  按照白细胞分类计数检查所示的异常,查 找确实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