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暴露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怎样预防 在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乙型肝炎5项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并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mlO IU/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 IU/L 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 -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 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微克),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T 苗(各20微克)。
(II)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措施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H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失代偿、肝硬化、 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和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对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要树立只要有适应证就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基本观念,也要树立长期治疗,与病毒持久作战的观念,千万不能迷信“江湖游医”和一些虚假广告所谓的“多长时间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转阴率百分之百”之类的宣传。也许在你的周围确实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的“特例”和“个案”,但极可能那是急性乙型肝炎。因为急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其自然阴转率在90%以上,而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 原很难阴转,自然阴转率在1%~3%,是需要长期治疗的。
既然抗病毒如此重要,是否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就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呢?不是的。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非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有适应症的,符合了适应证才进行抗病毒治疗,否则无益有害。对于肝炎症病变轻微、难以取得持续应答的病人(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免疫耐受期),特别是当这些病人<30岁时,不宜开始抗病毒治疗,尤其是不宜使用核昔(酸)类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