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肺癌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我国每年约13万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总数的42%。我国肝癌分布的特点是沿海高于内地、东南和东北地区高于华北和西部地区。肝癌多发于我国湿润地带。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肝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 ~49岁组为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为女性的3~4倍。
(一)引发肝癌的危险因素有
(1)病毒感染:据报道,在我国的肝癌病人中,90%以上的肝癌病人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证据。而在遭受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中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数十倍。肝炎有甲、乙、丙、丁、戊等多种类型,但只有甲、丙、丁型肝炎与肝癌的关系密切。在我国主要是与乙型肝炎关系密切。
(2)慢性肝炎演化而来:在我国大多数肝硬化是由慢性乙型肝炎演化而来,在肝细胞增生过程中,最容易受致癌因子的作用而发生癌变。因此,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据报道,肝硬化合并肝癌的发生率国内为9.9% ~16. 6%,欧美为10%。肝癌合并肝硬化者我国为53.8% ~85. 0%,说明两者有密切关系。
(3)黄曲霉毒素B、B2、 G和G2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其中以B,的致癌作用最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粮油和其他食品受黄曲霉毒素B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高。
(4)其他因素还有大量饮酒、饮水污染、农药污染、微量元素(如硒等)缺乏,也可能是肝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一)肝强的干期诊断
早期诊断肝癌的第一选择 是甲胎蛋白测定(AFP), 这是胚胎专一性特殊蛋白质, 由胚胎肝细胞、卵黄囊、胸腺及胃肠合成。其浓度从妊娠开始逐渐上升,在2~15周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新生儿出生一周后消失。 但在患肝癌时又重新出现,其浓度可高于正常人数十倍至数万倍。AFP作为原发性肝的诊断标准,其阳性率高达60% ~ 70%。所以,AFP检测应作为诊断肝癌的首选目标。
肝癌的高危人群有: 35岁以上的乙肝、丙肝感染者;各种慢性肝炎。这些人患肝癌的危险性较其他人高出30倍。这些人每6个月应查一次AFP。
由于在肝癌病人中尚有30%的人查不到AFP,所以还要敞B型超声波检查。甲胎蛋白检查与超声波检查相结合,能使98%的早期肝癌得以发现。据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报首,此时发现的早期肝癌大多能做手术切除。早期肝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72. 9%,其中多半可望痊愈。
CT检查对肝癌的诊断有更大的优越性,图像更清晰,可明确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对明确肿瘤的性质很有价值,对肝癌病灶的定位也比较准确。.
上述三种检查基本上可以诊断早期肝癌。另外,近年来还有一种新的化验方法: a-L-岩藻糖苷酶(简称AFU),该酶广泛分布于人体各器官中。患肝癌时血中AFU含量上升。临床经验表明,AFU的增高与肿块的大小无关,只要有肝癌细胞的生长,即可出现其含量增高。因此,可以据此发现早期的肝癌。
肝血管造影也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手段,随着血管造影技术的开展,特别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出现,近年已普遍应用于诊断肝癌。它既可以确定病变部位、大小、数目和分布范围,又能了解肿瘤血管的多少,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对小肝癌的定位诊断是目前影像学中最好的方法,阳性符合率90%以上。
另外环能诵讨血管进行栓寒、灌注等治疗。
其他检查还有磁共振、放射性核素显像、肝脏细针穿刺活检,以及各种实验室检查,均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以便尽快、尽早做出诊断。